站内搜索
2019外滩金融 ? 上海国际股权投资论坛圆桌论坛分享四
发布日期:2019年12月19日 点击率:8955
2019年11月29日,2019外滩金融?上海国际股权投资论坛第四场圆桌论坛主旨为“源头活水何时来-募资新环境”。圆桌论坛由德同资本创始主管合伙人、上海市国际股权投资基金协会副理事长邵俊先生主持,参与讨论的嘉宾有太平洋保险另类投资管理中心董事费鹏先生,熠美投资副总经理、运营合伙人胡焕瑞先生,斐石家族办公室创始人蒋竞先生,上海科创中心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公司总裁康鸣先生,招商银行上海分行投资银行部、资产管理部总经理郑福湘先生。
邵俊:募资环节在我们的行业当中最重要。今天我精心挑选、邀请了认为最具代表性的嘉宾阵容,我们有险资的代表,银行资管的代表,人民币母基金、美元母基金的代表和家族办公的五位代表。我想不出来还有谁比这五类代表更有代表性,我想不出第六个。有人说政府引导基金,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它是一种招商引资的工具。有人说财富管理,财富管理最近焦头烂额,牵扯到P2P,我怕到时候门外有人打横幅,就没有邀请。我想这五位绝对是我们要谈的话题,“源头活水何时来-募资新环境”中最具有代表性。还有很多间接的、有血缘关系的。第一个,今天完全是我们上海市国际股权投资基金协会的年会和内部的论坛,没有外部媒体,是我们自己的工作人员,如果要发布,我们都有审稿。第二,观点是作为个人,从专家的角度进行分享,并不代表机构。尤其大家知道银行资管公司在设立过程中比较敏感。接下来请各位嘉宾为我们分享,首先我们先请康总,我们都在上海股权投资协会,我认为是上海最有影响力的、市场化的,但同时又有很强的政府国有背景的母基金。我想请康总先分享一下,我们的母基金在过去募资难大的环境里边起到怎样的作用?我们挑选GP,又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康鸣:大家好,刚才邵总说我们的主题,我觉得募资的话题大家应该比较关心。我们自己也一直在讨论这个话题。实事求是说,募资难是一个现实。我们说是资本寒冬,募资难,我们整个投资也在下降。这个情况从2017年、2018年到现在。2019年前三季度整个募资端继续下降了20%。的确,大家投资非常的谨慎,投资缩减了50%,这是整个行业的现实。但是在这样的现实下,我们再来看看还有些什么机遇?我个人认为,至少从政策面来说,已经是暖春的契机,为什么这么说?前段时间热议,六部委出台针对两类基金最重要的补充意见。包括发改委、商务部2019年版的负面清单,包括上海7月份也推出了加快创投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进一步支持科创企业的实施意见——浦江之光计划。从我们对接的上海各个区来说,他们非常欢迎优秀的GP。包括基金到区里面去落户,至少从政策来说有这样的一丝暖意已经很明显了。第二,从我们实际看到的资金面来说,今年增量还是比较明显的。比如从国家千亿级的先进制造转型升级基金、集成电路二期基金,到我们上海市百亿级的几个长三角主题母基金,人工智能产业母基金,包括还有浦东科创母基金等。还有一些产业集团发起设立有关的母基金。从资金端来说,这些增量在今年也是比较明显的。客观来看这个问题,作为我们母基金,包括在座的各位股权投资机构,一方面要认识到目前的确还处在资本寒冬的局面下,我们要顺势而为,提升专业度、苦练内功。同时,我们要认清国家对于科技创新这样大的战略方向,我们应该着重去对接这些方向。包括推出的科创板、注册制这样一些利好的政策和机遇,我们怎么去抓住这些机遇。上海科创基金应该也是一个平台,我们希望聚焦自己的LP,对接好上海各大产业集团,同时也对接好我们所合作的GP和企业,发挥平台的生态作用,抓住市场和政策的同时,我们自己本身一起努力度过寒冬,迎来暖春。
邵俊:非常感谢。虽然从季节来说,我们还没有进入寒冬,刚过了小雪,但是康总给我们画出了暖意即将到来。我个人体会,市场化的母基金非常重要。很多大的央企国资,包括险资现阶段要和GP,尤其是比较市场化的民营VC直接对接的话,难度很大。如果通过专业而且是市场化的母基金作为中间的转换,对于我们整个的募资难的困境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据我了解,上海基本上每个国有背景的母基金、大的产业基金基本上都要来敲太保的门,我们把它叫做终极基金。我们认为保险行业和私募股权行业是天然的绝配。因为保费其实是它的长期负债端,尤其寿险,负债端你要打理对应的资产端,资产端只有保值、增值、有回报,将来才能赔付负债端,所以看起来是一个天然的、非常互补、扮演非常重要角色的作用。实际上据我们了解,真正的保险,比如说作为LP投资股权子基金,落地的个案非常少。我想请费总从专业角度,尤其资管协会高级专家的角度给我们分享一下,为什么看起来应该是个天然匹配的两个行业,实际上真正能够落地的这么少?问题到底在哪里?怎么可以打开?使得两边可以更加多地拥抱对方?
费鹏:今天我以个人的身份和各位学习交流,谈谈我的体会。首先中国保险业的历史比较短,太保不过1994年开始正式起步,也就25年的历史。谈到保险的时候我认为有个概念,对比美国、日本、中国以及英国,我们发现资产配置比例上,美国第一位是保险基金,第二位是股票基金,第三是银行资产。亚洲国家整体都是银行资产一股独大,英国是保险和证券比例关系相近。我觉得这和欧美、亚洲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关,他们通过银行的手段来控制国家的金融资本,它的历史是不一样的,从这里就看出一些苗头。
至于刚才提到的保险资产的问题,到今年9月份为止,保险资产是19.9万亿。我刚入保险业的2013年,当时保险资产是13万亿,基本上每年递增了1.5万亿。在中国,保险是后发的金融产业,保险业是慢工出细活的行当,并不像银行、证券那样,可以迅速跨越式发展。如果是这样,往往会造成后期的各种风险问题被释放。保费也是个逐步上升的过程,资金运作要保持稳健,必须要有这样的诉求。我们感到中国的保险业前期有几次扩张过快,造成了一些历史遗留的问题。经过这几年对保险认知的变化,以及中国社会逐步向老龄化转型,特别对于商业保险、社保以及年金逐步完善,国家也在下大力气,抓这方面的资金运作。相信到2030年,中国保险每年能以15%的速度递增。这是金融行业少有的、能够保持增长的行业,这指的是保费。在整个保险领域,能进行增值、保值的主要有四大领域,当中有固定收益,买国债等。还有包括股票投资、股权投资,购买偏股型基金,还有二级市场交易。还有,保险资管公司是有牌照的,可以通过设立、发行融资性产品为保险公司提供投资的手段和工具。有一点应该强调,中国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国外很大区别,就是在中国的保险公司旗下的资产管理公司叫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原来受保监会监管,在国外并没有这样的含义。资产管理公司就是资产管理公司,中国资产管理分成保险和非保险的,监管机构不一样,所以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资金运作受到很多政策约束。在初期,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逐步扩大,会与这些约束时不时发生冲突。资金运作上,比如刚才提到的科创基金的募资,对于基金就有很多的约定,想投投不了,当然还有投资能力的问题。原来保监会在融资性产品上做了债权计划、股权计划以及项目资产计划三大类产品,到目前产品累计发行了3.1万亿。在这当中,股权投资计划和基金类的占比仅有6%,这间接回答了刚才邵总提出的募资难的问题。中国现在资金非常丰富,可是保险资金对于投资标的的选择要按照银保监会的要求进行投资。所以现在做股权,要取消禁止明股实债。这就意味着特别是国有大型保险公司对于合作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央企或者是央企比较优质的项目,这样的话大家都有一定的信用背书在产品里,可以放心大胆的投。现在的市场,很多创业型的企业需要的可能是一些更加灵活的VC、PE。随着中国保单前端的成本不断上升,现在保费前端成本应该不低于4.2%,包括大型的央企也是这样。所以将来会对投资收益提出更高的要求,当然要考虑到风险,现在全国都在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投资经理要加强研究学习能力,这个很重要,不仅是投资要投安全,还要投准确,他自己也要加强学习和研究。不像以前,简单的有个项目,按照几个指标论证、调研或者尽调就可以做出判断。我认为要比以前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培育,才能做到双赢,这是我的一点个人想法。
邵俊:非常感谢。我以前也经常拜访保监会,因为保险公司总向我们抱怨保监会不让他们投,后来他们几次修改规则,现在股权类的上限好像到30%。刚才你说发行的股权权益类产品占比6%还不到,离法规允许的还有很大的空间。所以这里面我觉得更多的不是互相抱怨,要理解对方,我为了拥抱险资,我已经打入你们内部了,现在我也是您所在协会的首届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委员。我培训了以后知道你们是个独立的生态圈王国。里边的规则我都没听说过,难怪老是敲不开门。比如说保险端股权类的投资进入你们效益考核的时候,这个服务的钱不能转,退出得几年以后,你说谁有动力?听说明年会修改规则,比如股权类的浮盈可以计入业绩等等。我希望我们协会能够跟您作为高级专家的协会多点互动和了解,至少把技术层面吃透,将来更便于大家互相拥抱对方。
费鹏:您讲的非常正确。中国市场真的不缺资金,200万亿能缺资金吗?问题是资金怎么花到正确的人和精准的项目上?既需要创业者或者是需要资金的人自己努力,但我们投资人也要把他教会,自己也要学习。
邵俊:如果是明股实债,我们肯定干不过央企。因为实债给你来个担保肯定更厉害,但是慢慢的,如果现在国家也是鼓励、甚至是要求险资真正做股权,而不是明股实债,真正的股权管理人绝对不会是央企,而是我们在座的各位,这是毫无疑问的,全世界也都是这样。刚才费鹏总提到欧美最多的金融资源集聚在险资手里,但是亚洲的金融资源是高度集中在银行的手里,今天也有银行业的代表,我们郑福湘,郑总。自从去年4月27日资管新规落地之后,源头活水是何时断的,如果要算时间,就是资管新规发布以后。您作为老总,以资深的、从业人士的角度给我们分享一下资管新规之后,银行怎么跟我们的股权投资行业寻找结合和共赢的点?
郑福湘:谢谢邵总的邀请。我是招商银行上海分行投行资管部郑福湘,邵总说要分析银行未来在股权投资方面的作用,要说未来必须先回顾一下过去。刚才费总也提了就是说保险的总资产可能十几万亿。但是中国是以银行为主,M2有多大,基本上银行业的资产就接近有多大。但是问题在于,银行出于流动性考虑,基本上资产配置都是债而不是股,但是过往这些年,银行也通过若干方式也进入了股权领域。比如私人银行通过对高净值客户发起产品进入股权领域,各家银行都有过,而且体量不大不小。另外很多银行海外都有相关的投行平台,反过来在国内设立投资公司,像招银国际也做股权投资。作为商业银行母体本身,资本出于计提储户流动性的考虑,它是没有股权投资的。大概2015年开始,大资管蓬勃发展,开始有大量银行的理财资金涌入一级股权市场。现在募资难确实和银行增量部分被掐断有很大的关系。回过头来看,银行资管适不适合配股权过往是怎么考虑的?几点因素,从银行资管配置的意愿来说比较强烈,因为我要提高收益率,股权作为投资收益率是比较高的。从利润上来说,银行是有意愿的。从能力来说,银行在股权方面的经验是比较少的。通过过往银行资管四、五年的发展,通过精选管理人,对过往的业绩包括银行本身对债比较熟悉,对于企业尽调各方面也有一定的经验,其实银行可能走了弯路。但是经过四五年对于股权的理解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都是比较好的条件。
从政策合规角度,银行资管可以做这件事,正是因为过往银行理财其实是资金池的模式进行资金错配,资金和资产没有完全匹配。这次资管新规之前,资金池的模式下可以错配是非常有意思的。银行资管好像变成了长期性的资金,所以我很清楚很多银行资管的总净值。当然,银行考虑的都是大类资产的配置,而不是募资。这种情况之下,像四大行的资管都是两万多亿,招商银行也有两万亿左右,排名第二。小一点的股份行通常一万多亿,这么大体量的资产,哪怕我拿出5%,都有上千亿。所以大资管发展的那几年,背后出现了各类银行母基金,体量非常大。投资于各家子基金,是这样一个发展的过程。资管新规的规定很复杂,但是对于股权基金,最大的影响在于对于期限错配的限制。所以核心在于,现在期限被限制住了,银行的资管主要还是资金和资产完全匹配的产品。这里面既有公募也有私募,公募也是要求半年定开。所以错配的能力非常弱,而且监管对于非标配置有非常严格的要求,配置不了。唯一一条路,可能是通过私募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坦率地说,因为过去有错配,所以银行理财的期限非常短,一个月、三个月、半年左右,过往很少有一年期的产品。现在银行资管在债项的配置方面去拉长资金的期限难度也很大。因为投资人的习惯还没有养成。现在债项的产品期限方面逐渐在让投资者适应两、三年,五年期的产品还在探索中。我认为投资者的习惯可以被慢慢改变。因为过往这些年银行的理财,包括险资,市面上的财富管理,它的高收益资产很大一部分其实来自于我们的房地产,房地产的股权、非标明股实债等。但是这一轮在房地产的调控和随着资管新规的改变,这类资产会慢慢减少。等于过往通过房地产来做的高收益的、期限比较短的产品会慢慢的消亡。高净值客户接下来会慢慢接受我们的这些股权类产品。其实过往他们也是接受的,只不过比例没那么高。台下和邵总交流,我们很多基金也涉及到期限的问题。如果到期之后有些项目没有退出,我们也可以通过S基金、二手基金的方式实现退出。我想这可能也是其中一个方向,未来让银行系的资管在投资股权的时候培育对期限的接受程度,这是一个比较适合的方向。当然想依赖理财子公司的自有资金进入股权市场也是比较艰难的,监管有一定的规定,资本金不能流入市场。所以未来的方向,依然要培养高净值客户对于股权类资产期限方面的接受。
邵俊:非常感谢,招商银行的私行绝对是一枝独秀。将来要匹配就要有募资能力。资管以前坦率说不具备,不光是招行,任何银行的资管更多是做资产的大类配置,并不直接具备募长期资本的能力。以后怎么打通资管对资产专业度的了解,把私行的渠道匹配起来,需要大家的耐心。先进入好的S基金的份额,让银行逐步拉长限额,即使时间长也要耐心等待。我们希望能更多地去了解。我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行业中对于银行理财子公司有很多不正确的认识。以为理财子公司一落地可以绕开很多资管新规,这是不现实的事情。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以前很多的LP,尤其是通过很多的财富管理平台找来的LP,有很多的误导。坦白说,很多LP不应该做PE、VC的LP,这种理财公司为了募到资金,把明明是长期投资的产品包装成了短期。一个七年的基金,我说5+2,他们说不行,5+2客户还不够,要3+2+1+1。然后对外我们看是三年的产品,这样宣传出去,一到了三年以后LP就来找你分钱了。其实在全世界,我们的行业也不合适这些所谓的散户、个人投资者。真正要个人的话,只有那些非常有实力的,我们叫家族办公室才能真正有能力理解其中的复杂程度。而且我们不管是找母基金也好,找金融机构也好,即使再有钱也得控制比例。很多时候配资有难度,家办现在因为是纯市场化、又是纯民营的,国资成本占50%以上还有问题,所以家办成为市场上,尤其是配资的时候,代表市场化的民营资金成为大家追逐的对象。我们请蒋总,作为中国真正的家办的创始人,您来谈谈看我们股权投资行业和家办之间怎么能够结合得更好?
蒋竞:谢谢邵总,对于我们家办,可能更多地还要说一下家办在中国的发展时间,包括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邵总提到之前整个财富管理行业对于股权产品还是采取销售的方式去推荐,销售方式推荐中,由于中国整个财富管理行业周期处于比较早期,所以在早期模式中,用的比较多的,或者几乎所有人都在用的不仅是第三方财富管理民营资本这块,还包含了一些比如说银行的私银、国有的券商做财富管理。实际上大家都在用销售的模式,怎么确认用的是不是销售模式?很简单,就是看它收费和谁收。所有给客户提供理财产品的费用来源实际上是上游。无论是股权端、房地产基金,还是二级市场的阳光私募,整个财富管理行业早期模式下销售占了几乎100%。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中国财富管理行业是新的,客户也是新的,在这个错配下,所有的销售人员,尤其是民营资本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就会明显夸大产品优势。他要卖出去才能有交易量,有了交易量才能和上游要更多的钱。所以大家都在追逐、提升销售能力的路上越走越远。很多建几百个分公司销售团队都是为了销售量。销售量怎么达成?实际上销售过程当中确实存在过度承诺,或者故意把长期限的产品包装成短期限的产品。比如前两天,我参加了温州地方民营企业家的会议,老百姓和我说之前在某某公司,投了个项目,他们说六年八倍收益。实际结果超过了九年,本金加利息的收益不超过150%。换句话说,如果九年挣50%,实际收益可能很少。他觉得很不满意,和当初说的六年八倍差太远了,我还坚持了这么长时间。
后来我发现这不是个例。早年投资这些PE基金的客户大多反映过一个情况,就是他投资的东西这几年开始到期了,绝大多数承诺都没有实现。投资PE或者VC能够回本的都是少数,绝大多数不能回本。所以如邵总所言,现在这个市场上,这些个人,无论是超高净值群体还是家族客户投资股权、投资VC存在非常大的障碍。实际情况和他们理解的投资完全不同,无论是期限还是实际收益都不一样。当然实际收益方面可能是历史的原因,导致了早期的基金表现好的不是那么多,当然海外也是一样。如果分类来看,大家看到前面好的那些创造了大量的收益,中间的那些表现不好,这个在股权行业很正常。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家互相不理解,客户完全没有理解股权投资到底是什么样的,风险特性也好,未来创造的收益也好,周期性也好,实际上都是错配的。我们在国内做的比较大胆的尝试就是,我们改变传统的销售模式,甚至说我们完全不向资产端收钱,而向客户端收钱,我来解决客户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很多的问题。客户愿意为财富管理付费的几乎是凤毛麟角。如果客户不付费,实际上我完全没有办法站在利益端为你解决问题,因为上游有人给我付费,谁给我付费多我就解决谁的问题。所以宣传当中就解决不了产品收益夸大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早期做的很多的工作实际上是客户的投资者教育问题,帮他形成一个长期的、理性的投资理念,让他理解什么是股权投资、阳光私募、固定收益,信托,二级市场有什么风险,特性是什么。在这过程当中花费很多时间,只是为了帮助客户形成长期理性的投资理念。后面才进入到收费解决财富管理的问题。
邵俊:家办非常重要,行业更健康、更回归本原才能走得远,忽悠只能是一时。另外选择GP也非常重要。很多的领域不都有二八法则吗?所以你挑到谁的GP非常重要。您刚才提到业绩,我听了也是为我们行业汗颜,好在您讲的某某机构不是我们的理事单位。希望您能够和我们的协会多交流,正确地去教育、引导家办。现在您给家办客户做建议的时候,您建议中国的股权投资配比是多少?
蒋竞:邵总的问题问的很关键。这两年两端的原因都有。我们有个研究团队在做,当然我们公司除了研究团队,没有任何销售团队,也没有其他的任何职能,只有研究团队。从整个宏观的研究上来说,由于整个宏观经济周期还是处于下行周期,甚至萧条往衰退转。所以我们从大的正向端来推导,我们还是就每个客户的情况给他做高度定制化的配置,而不像现在的销售公司,谁给我钱多我就卖谁的产品。不管你需不需要,我就说它好。愿意买的自然会买,不愿意买的,产品再好也不会买。在大的周期下,我们根据每个客户的情况,建议客户的配置股权投资比例相对而言是偏低的。大多数客户在5-10个点的位置,可能二级市场占比稍高。更多的债端的配置里,因为我收了客户钱,我对任何资产是不先预设意见的。因为我投谁,和客户收的费用都一样,这时候我对于所有资产本身的意见都是比较中性客观的。
邵俊:完全理解,5-10个点按我所了解的国际上家办对于股权类的配置比例是非常低的。国际上的家办至少15-20点,我认为20个点比较合理。5-10个点怎么提到20个点,可能需要我们整个行业,还有协会,和您作为家办的专业人士共同努力。推动把行业的饼做大,然后再考虑到怎么做下游层次的问题,非常感谢。刚才前面四位是人民币基金LP机构、LP家办的代表。下面一位胡总,现在最主要的还是做美元的母基金加持投的方式。现在说募资难,可能大多数人还是感觉人民币募资难。胡总我认识很久了,能不能和我们介绍募资难的环境里,美元是不是和人民不同?它们的特点在哪里?
胡焕瑞:大家好,我是胡焕瑞,来自于熠美投资。其实我们的背景起源于海外,是做全球做美元基金的,当然了从2010年开始,我们也做人民币基金。先聊一下美元的情况,其实我们目前也正在募资,现在全球整个宏观环境下,美元投资者要比我们现在中国市场成熟很多。坦率地说,我既募过人民币也募过美元。募人民币辛苦太多。美元那边,你如果弄懂游戏规则,愿意去跑,总是有收获的。现在有一些不确定的事给我们市场造成了困惑。两件事,一个是中美贸易战,这件事情至少说对于美国的LP来说是有些谨慎的,很多LP不是不投了,已经做LP投的,你不可能撤,但是你不知道特朗普后面还有没有要求。可能还是有些观望的看法。但是像欧洲、中东、东南亚这些地方还是不受影响的。从全球的经济体来看,美国经济可能稍微好一点。全球这么多的资金量你怎么去配?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我们看了很多GP,如果起家做人民币、不太懂和海外LP机构打交道的话,确实募资会有一定的困难。我们毕竟做机构投资人,从全球到国内做了这么多年,也经历了不同的圈子,规则比较熟悉,只要肯辛苦去跑,肯定有收获,这是我们和海外LP打交道的体会。之前我们有那么多年的海外积累,这些老的LP也愿意去支持我们,这是一件事。第二,人民币这块我谈一下。我们从2010年开始做了第一单人民币,大家应该都知道,我们是和闵行区政府合作引导基金,也参与第一个QFLP的基金,很多企业都已经上市了。闵行虽然是政府引导基金,但完全是自发的,它想做产业升级,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和产业。回过头来看,在那个时点做这个决策还是很英明的,有先见之明。更可贵的是,那时候是通过公开招投标,选择了我们这个具有海外背景,纯市场化运作的团队。而不是按照传统的国资,自己组织个平台来运作。放到今天来看都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当然我们也没掉链子,这些年来效果非常好。
这些年我看到一个趋势。现在大家都觉得募资难,其实全球任何一个地方,募资都不应该是容易的一件事,我们无非是在短短十年,或者十多年的时间里走过了人家几十年的路,迅速的、大量的资本还有政府引导基金各方面的参与,把应该走几十年的路给走完了,达到那个规模。现在我们的数据统计都是可观的,而且中基协备案的管理人应该有2万多家了,产品应该有几万只。坦率来说,这个行业正常发展,不可能这么快积累这么多的管理人。如果能看到完整的数据,我估计起码百分之七、八十以上应该是亏钱的。应该是头部基金把大部分的钱赚到了。说白了还是应该敬畏资本市场。我们那么大的体量,现在存量资金M2有200万亿的水平,以现在的宏观经济环境来说,有多少项目值得VC去投?实际上相对资金来说,好的项目还是挺多的。问题在哪儿?实际上资金结构有问题,我们民营企业没钱,这是很要命的事。说白了,部分的钱是国有的,不管是地方政府引导基金、还是中央级别的政府引导基金,包括像金融机构也有部分的钱,但是我觉得整体来说还是不够的,至少在市场里也不够。这些资金投的很多不见得是个好的现象。当然,我觉得它有一定的正向意义,通过政策在市场上做一个梳理、清洗,不见得是坏事。否则你告诉我,2万多家管理人哪家是好的,哪家是不好的?按理说你在中基协备案都是好的,不然为什么给你备案?从逻辑上应该是这样的,实际上肯定不是这样。
邵俊:虽然很残酷,但这是真相。市场不可能长期鱼龙混杂。自然的力量最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化的。今天的几位实在是最有代表性的各类金主,我想最后请各位用一句话给我们的会员们,我们会员主要是GP们,给他们一句话的建议,我们怎么做或者怎么改进,更能够或者更容易拿到你们的钱?
费鹏:说一句话,但是我想说2分钟。我看到科创两个字是论坛的题目,因为您是协会的咨询委员会的专家,我在协会做了两个系统。一个我自己开发了一个APP,产品报价系统,这个是获奖的。(我们)行业有个创新比赛,我自己参加了比赛。因为我们的产品是私募,所以项目经理估值的时候可能要报价,因为是非公开的,我们的产品也不能做广告,为了给机构投资者参考,我自己做了一个。我还在协会做了一个项目资产信息交汇系统,目前6万亿资产,就是钱找项目,项目找钱。配资和兴业银行总行合作,配资的人需要找怎样的项目他去找,需要资金的人他去找项目,但是这个仅限于我们协会的会员、专家的背书。有一个流程,我当时想到中国太辽阔了,现在有牌照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28家,加起来也不过几千人,银行大概上百万人,我原来在农业银行42万人,全国的覆盖能力很强,可是资产公司人少,怎么去应对这些项目,需要速度,跨越空间给出相对正确的结果,我觉得需要手段。
还有一个,我想到中国的机会太多了。我原来在日本工作,日本经济泡沫以后,东欧银行很多房地产坏账。1998年美国基金突然在日本登陆,房地产基金一下子抓住了日本的机遇,大量收购低估值的资产盘活,基金经理需要不仅懂金融,还要懂房地产的模式,要跨两个角色并且要做出判断。所以我认为中国现在的房地产机会太大了,不仅是量的问题,接下来还要分化。举个例子,全国31个省我都跑过,我夏天去了陕西榆林,4.8万平方公里,400万人,这个城市有最大的煤炭、天然气、石油等等,所以相对收入比较高。我住的宾馆后边有个新区开盘,我看楼盘8000元单价,要摇号,摇号将近40万,800套一天卖完。你说中国的机会有多大?我觉得股票基金有很大的配置空间,今天来的时候我看日本的股票数值,和中国今天差不多40多万亿。我1998年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是24000点左右,今天是23000多点,日本最高值是39000点,我认为有相当大的配置空间。中美贸易,他是意外的获利者,所以我觉得机会还是很多,需要我们投资经理人也好、客户也好,需要更加深度的研究调研,我觉得还是有很多机会的。
邵俊:我想小结一下,两句话。第一,别老是投科创,我们要用科创赋能我们自己这个行业。第二,不是说整体的好或者是不好,在分化之后,只要你是有心人,深度调研还能抓住机会。非常感谢对于我们GP会员们的建议。
胡焕瑞:其实我觉得在所谓的资本寒冬、在经济下行趋势下,所有GP应该沉下心来练内功,不要浮躁,能活下来,活得长久自然而然就会沉淀出自己的一套东西。
蒋竞:首先我们做了一套系统很有意思。我发现其实我们无论是作为财富管理行业还是其他的行业,真正从买方的角度对于股权投资PE、VC做研究的在国内几乎很少见。这也是因为行业的特性,我们从销售模式向客户价值模式的转变过程当中,花了大概三年多的时间一直在研究这个系统。如果我手里有钱,现在我代表客户利益,其实就是邵总的问题,我到底应该买谁。这个问题很重要,对于真正想投钱的人而言,无论是机构资金还是个人资金都很重要,实际上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PE、VC行业给出的数据,无论是管理人自己给的、还是募资机构给的、数据公司给的,其实离真实数据的差异非常大,在信息极度不透明的情况下,如何做投资决策?对于手里拥有资金的人和机构来说,非常关键而且非常困难。我们这几年一直在尝试,如何真正基于客户的投资角度,对于这些您提到的GP,能够区分出到底谁好谁不好,我到底谁投多一点,谁投少一点,我们做了尝试。因为这个尝试,我们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呢?如果说以前是销售型的财富管理或者销售型的产品模式的话,以前大家更多地做的是品牌,这时候我才好募资,这是销售模式下的。到今天为止,我觉得快过去了。下一个阶段,真正从客户或者资产的角度,包括在座的,都是以自有资本、机构资本为代表的,或者以民间资本为代表的模式,无论哪种角度都是自己的钱,这种对于品牌和我没关系。我如何验证你是长期的、是好的管理人?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家要从练外功转变为练内功,要练投资能力、投后管理能力,甚至说我如何长期提高我在某一个领域类的不可替代性。到这种阶段,实际上无论是对民营资本,还是机构资本都是必然的选择。
邵俊:谢谢。蒋总对我们行业GP提出的要求第一练内功,第二要让自己变成不可替代性,这个非常重要。所以蒋总没办法,只能从10%提到20%。另外谁真正好,我给您一个建议,昨天召开我们的理事会,我们准备把我们的资源也变成一种服务,我们可以帮您验证谁是真好、谁是假好,我们可以深度对接。真实的说法,不是某某排名机构、论坛机构,我们真正是行业的协会。
康鸣:表个态,在这样的科创新时代,作为上海科创基金,我们一定发挥又红又专的定位。我们自己首先是练好内功,我们自己是作为市场上的母基金,可以给我们的LP带来长期稳定的回报,所以我们做好中长期的准备。我们有信心汇聚刚才提到的,中国市场上的一些中长期的资金,包括险资和其他的资金,我们一定会发挥好平台作用。我们一定会通过母基金的手段起到引流配置和组合协同作用,我们在2018、2019年布局了30个优秀产品,未来会与更多的GP展开深入的合作。
邵俊:非常感谢康总的表态。我真正感觉到暖意正在上来。最后金融资产最集中的行业代表,郑总。今天的主题源头活水何时来?如何来?
郑福湘:对于银行,感受到了国家层面对于整个去杠杆、降负债的政策引导,怎么去杠杆降负债呢?我想通过外身的单纯降负债,或者靠长期的LE的增长是比较漫长的。更多的可能还是要在在资本市场方面,这可能是一条正道,也是各位都在做的事情。光靠二级市场IPO这条路只是一方面,其实一级市场这方面肯定是长期发展的过程。对于银行资管,资管新规之前各家银行资管都纷纷预留了部分的存量资金,各家银行资管对于资金的管理方式不一样,有些机构是通过自己的关联机构来管母基金,用银行自己的体系来评估应该投给谁。但是也有很多的机构,比如像招商银行是通过跟专业的机构一起决策基金投向。其中既有专业市场化的考虑,又有作为资金方,包括对企业产业的理解决策。在大资管发展过程中,我在总行也发起过、投资过一些机构。银行既要和专业机构合作,银行也要看团队有没有长期的稳定的表现,过往的投资业绩是银行非常关注的一方面。
第二,虽然银行过往主要做债,对于股的方面,银行也多多少少学到了东西。他们非常关注投资团队人员的构成、以及对于团队的激励,希望团队成员的激励要高,存量方面是这样。增量方面,银行本身是一个很大的资产负债表,百亿级的。银行资管大概也是各家行有多大的表内资产,大概会有10%-30%左右银行资管的比例。这么大的体量,随着投资者对于长期性资产以及对于股权接受程度的增加,股权的占比在未来的若干年也是会提升的。这可能是我的展望,跟对存量资金投资选择的提示。
邵俊:非常感谢五位大咖代表牺牲周五的下午,在冬日里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暖意,至少是对于暖意预期的展望。